手机市场格局之变
手机行业正在上演一场“群雄逐鹿”。前年还是国产手机生产商占据半壁江山,今年又被外资重夺地盘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,约占全球产能的50%,生产厂家近40家。这种“群雄逐鹿”的市场格局会不会面临变局,取而代之由几家厂商“三国鼎立”呢?
在“十一”节前于上海举行的“2005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”上,多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了手机厂商与运营商未来合作的趋势。2004年手机行业出现大批厂商亏损,表面看是深受“黑手机”之害,实际却是“群雄逐鹿”的代价。“入门门槛比较低,几个工程师就可以设计一款手机,做出一款手机”,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兼手机事业部总经理何士友如是说。
回顾去年手机全行业的业绩滑坡,何士友认为,就是因为竞争,毛利率大幅度下降,企业基础积累做得不好。他说,“过去是拿来主义,基本上拿来,贴上自己的品牌,利用人海战术就可以销售出去。”而现在市场格局发生了两大变化。其一,诺基亚、摩托罗拉等国外品牌纷纷全线进攻,包括低端产品市场也不放弃,推出100美元以下的产品。国内厂商在价格上有一些优势,但仍受国外品牌的冲击。其二,中国的水货市场发展非常迅速,什么牌子都有。这些企业销售的成本和售后的成本几乎没有,基本上卖出去就不管了。反观国产品牌手机,要对消费者负责任,要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,要有长远的发展,还必须有品牌投入及研发费用投入。企业投入以后,成本就上去,所以两头受挤压。
运营商充当“终结者”?
在何士友看来,国内市场格局将因生产厂商与运营商的关系而发生变化。他说,“运营商对手机又爱又恨。”第一阶段,运营商搞运营业,不应该卖手机,但是国内上世纪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的“大哥大”,运营商卖手机赚的是暴利。第二阶段,运营商不做手机,因为市场开始渠道化,运营商开始发现手机卖不动,还赔钱。第三阶段,运营商必须卖手机竞争,通过手机来展开一系列业务,同时留住消费者。
国内手机营销模式比较全,有跟运营商捆绑销售,也有走分销、走渠道的模式。而欧洲和美国手机销售基本上是一欧元、一美元,前提是消费者与运营商签协议,如规定手机在运营商的网上使用两年。何士友说,手机不同于数码照相机等消费品,须与运营商网络联系,比如手机的号要由运营商分配。运营商开创的业务最终体现在手机中,运营商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运营商采购手机。
美国QUALCOMM公司副总裁、中国区总裁孟樸认同何士友的观点。孟樸称,欧洲、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由运营商主导或掌控手机市场,实际上都是运营商定制与购买手机。欧盟运营商并不是出一个规范让手机厂商去做,而是完全介入。运营商决定要什么样型号的手机,什么功能,外壳是什么颜色,以及什么时候销货。在运营商百分之百的运作下,供应商数目非常少。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,其手机供应商大概就是3家左右,其它企业在筛选过程中被淘汰掉了。
他说,中国人在过去GSM年代用手机主要是打电话,互通性非常容易做到,容易标准化,基本上大家都可以做,所以会有很多人做,运营商也没有介入。而现在的情况,不管是CDMA还是中国移动的GSM中的一部分,特别是今后往3G演进的时候,趋势将是运营商会越来越多参与规范。未来的终端内容不只是一个通话,很多增值业务、数据服务都在里面,整个互连互通将是非常大的问题。对运营商来说,手机厂商不能像过去一样,生产以后拿到市场上卖。
但孟樸认为未来中国市场有点难以预料。他说,“今后两三年,会看到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交错的过程。比如说三年后,中国市面上手机是百分之百运营商采购,我也不相信。”今后两三年,可能会朝着20%-25%由运营商采购、控制的方向发展。会有相当一部分对增值服务要求比较低的,还是通过厂家自己设计推出。
何士友表示,国内手机市场正逐步进入运营商买手机竞争的第三阶段。国内市场比较特殊,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“双寡头”。“双寡头”市场一旦进入第三个行业参与者,乃至日后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将有超过两家、三家及更多的运营商介入进来,运营商网络容量达到一种情况之下,靠网络建立一个模式,所以运营商必然会把分销行业整合掉,国内已经逐步走入第三阶段,欧洲和美国手机市场的今天也就是国内市场的明天。
手机确实不像传统的家电,而且运营商之间的竞争,也必须面临差异化的竞争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推出一些定制化的业务,都必须体现在运营上,所以面临一个整合问题。何士友称,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,手机厂商必须抓住机遇,做一些大规模差异化产品的定制,由运营商进行行业整合。不过,何士友同样认为,传统的渠道与运营商定制之间有一个平衡点,每一个企业都应有自身定位。